ASUS ROG 打造 X399 主機板之顛峰
ASUS ROG 替重返 HEDT (High End Desktop) 市場的 Ryzen Threadripper 研發出極致的 X399 主機板「ROG ZENITH EXTREME」,不僅集結 ROG 主機板之精華,有著一體式 I/O 背板、802.11ac 60GHz 無線與 10GbE 網絡卡,更將主機板 Q-Code 升級為 OLED 顯示,支持 DIMM.2 擴充,更設有 VRM (Voltage Regulator Module) 散熱片與主動散熱風扇;ROG ZENITH EXTREME 無疑是 X399 主機板之顛峰,除了有著極致性能,更滿載高端擴充功能,接著就來看看 ROG ZENITH EXTREME 的特色所在。
規格
尺寸:E-ATX(30.5cm x 27.7cm)
處理器針腳位:TR4
晶片組:AMD X399
記憶體:8 x DIMM, MAX 128GB, DDR4 2800(OC)/2666 MHz
擴充插槽:4 x PCIe 3.0 x16(x16/x8/x16/x8)、1 x PCIe 2.0 x4、1 x PCIe 2.0 x1
儲存插頭:6 x SATA 6Gb/s、1 x M.2_1 Socket 3(PCIe 3.0 x4 & SATA)、1 x DIMM.2(2 x M.2 Socket 3 PCIe 3.0 x4)、1 x U.2
網路卡:ROG AREION 10 Gigabit 網路卡、Intel I211-AT Gigabit LAN w/ LANGuard
無線:1T1R Wi-Fi 802.11ad 60GHz、2T2R Wi-Fi 802.11ac 2.4/5GHz、藍牙v4.2
音訊:ROG SupremeFX S1220 8ch Codec、ES9018Q2C DAC
USB埠:8 x USB 3.0(CPU)、1 x USB 3.1(前面板插座)、4 x USB 3.0、2 x USB 2.0、2 x USB 3.1
ROG ZENITH EXTREME 主機板開箱
ROG ZENITH EXTREME 採用 E-ATX 尺寸,用盡 Threadripper SoC 所提供之 PCIe Lanes 與 I/O 擴充功能,而 X399 晶片組亦毫無保留的提供各式擴充功能;由 CPU 提供 4 通道記憶體,總共 8 DIMM 記憶體插槽,最大可擴充至 128GB,記憶體時脈最高可至 DDR4 3600(O.C),但建議選用 Qualified Vendors Lists 中相容的記憶體。
而 CPU 提供的 PCIe x16 插槽共有四條,可支援四卡 x16, x8, x16, x8 多卡 SLI 或 CrossFireX 顯示技術,此外 X399 晶片組還提供 1 條 PCIe 2.0 x4 與 1 條 PCIe 2.0 x1 插槽;在儲存方面也相當齊全,提供 6 個 SATA 6Gb/s 插頭,以及 1 條覆蓋於 PCH 散熱片下方的 M.2 Socket 3 插槽(支援 PCIe 3.0 x4 或 SATA 介面),另主機板提供 DIMM.2 擴充 2條 M.2 Socket 3 PCIe 3.0 x4 插槽,主機板並保留一組 U.2 介面(與 PCIe x8/x4_4 共用通道)。
網路方面,板載 Intel I211-AT GbE LAN 之外,更額外提供一張 ROG AREION 10G 網卡擴充,另無線方面有著 1T1R Wi-Fi 802.11ad 60GHz 與 2T2R Wi-Fi 802.11ac 2.4/5GHz,亦是目前網路規格最齊全的一張;音訊則是 ROG 當家的 SupremeFX S1220 8ch Codec 搭配 ES9018Q2C DAC,以及 Nichicon Premium 音效電容。
主機板後 I/O 維持著高端 USB 配置,主板設有前 USB 3.1 插座,並有著 8 組由 CPU 提供的 USB 3.0 連接埠於 I/O 背板,而 X399 提供的 USB 3.0 與 USB 2.0 則是板載擴充,同樣後 I/O 設有 USB 3.1 Type-A / C 各一。
詳細的通道配置,各位可參考下圖,以便理解 ROG ZENITH EXTREME 是如何使用 SoC 與 X399 所提供的 PCIe 通道、I/O 擴充功能。
↑ 背面則提到 10GbE Lan、802.11ad Wi-Fi、RGB 接頭、OLED 顯示與 DIMM.2 擴充。
↑主機板配件簡介影片
E-ATX 尺寸的 ROG ZENITH EXTREME 主機板,外觀上維持著低調的金屬灰配色,並有著較大的 PCH 散熱片,以及 VRM (Voltage Regulator Module) 散熱片透過熱導管至後 I/O 區,而 I/O 外殼上則有著散熱開孔;整張主機板較特別之處,莫過於 CPU 雙 8-pin 供電插座,設置於主機板右上角,這側還多了一條 DIMM.2 插槽。主機板背面,則有著半邊金屬背板保護,而在 VRM (Voltage Regulator Module) 後方亦有著散熱片覆蓋。
TR4 腳位的 Ryzen Threadripper 有著 4096 根接點 2 Socket 設計,處理器的腳座含扣具,佔用了相當大的主機板空間,使得主機板配置上有些許調整;於處理器兩旁,共有 4 通道 8 DIMM 記憶體插槽,安裝上一樣是建議雙通道 DIMM_A1、DIMM_C1、四通道 DIMM_A1 / B1 / C1 / D1,同樣是以外每個通道於主機板外側的記憶體開始安裝。
在主機板右上角,除了原本的主機板 24-pin 供電之外,還有雙 CPU 8-pin 供電,以及 DIMM.2 專用插槽;而主機板的電源開關、重開機按鈕亦設置於這區,但老實說裝上 24-pin、雙 8-pin 供電之後,會讓這區有點擠;圖片中亦可看到前置 USB 3.1 插座。
另外,較特別的是 24-pin 供電旁的 4 DIP 開關,可用來控制 4 組 PCIe 插槽啟用或關閉,這功能可讓各位在安裝多顯示卡時,無須移除顯示卡就能依序檢查顯示卡,是否正常被電腦給偵測到;4 DIP 開關下方有著 4 顆 Q LEDs,可顯示目前主機板開機進度(CPU、DRAM、VGA、BOOT)。
此外 24-pin 供電下方,則提供 Probelt 電壓偵測點,可讓超頻玩家測量 Vcore、NB_SOC、1.8_PLL、DRAM_AB、DRAM_CB、SB 等電壓狀態。
↑ CPU 供電 VRM (Voltage Regulator Module) 區。
主機板右下方,有著 6 個 SATA 6Gb/s、U.2 等插頭,並支援 SATA RAID 0,1,10 等磁碟陣列組合;此外 U.2 則與最後一條 PCIe x8/x4_4 共用通道。SATA 插頭上方,則是內接 USB 3.0 插座。
↑ 主機板右下方 I/O,除了 SATA 之外更話 ASUS 獨有專為 SSD 而設的 U.2 插頭 。
主機板 PCIe 插槽,共有 2 條 PCIe x16、2 條 PCIe x8,可用來安裝至多 4 張顯示卡 SLI 或 CrossFireX;另外 PCIe x4 與 PCIe x1 則是使用 X399 晶片組提供的 PCIe Gen2 通道;在最後一條 PCIe 插槽下方,配有大 4-pin 供電,若各位在安裝多顯示卡裝置時,可連接此電源讓 PCIe 供電更穩定。
↑ 大 4-pin 供電供PCIe插槽使用,特別在 CrossFire 或 SLI 情況時必須連接。
PCH 散熱片,則有著髮絲紋與鏡面設計,拆下散熱片上的 3 顆螺絲後,即可找到主板上的 M.2 插槽,支援 PCIe 3.0 x4 或 SATA 介面,且散熱片附有 M.2 的散熱膠,可替 M.2 SSD 進行散熱;至於 PCH 散熱片下方,則有著 LN2 mode jumper、Slow mode switch、PCIEX16 Switch、RSVD switch、Retry button 等超頻使用的功能。
↑ 主機板 PCIe 插槽,ASUS 更特別在 x16 插槽加上金屬抗干擾屏敝。
主機板後 I/O 則是應有盡有,CPU 提供的 8 組 USB 3.0 全部用上,並有著 USB 3.1 Type C / A 各一,以及 RJ45 網路埠、Wi-Fi 天線等;主機板的 8 通道 3.5mm 音源接頭,會亮起不同的燈光,讓玩家在連接音響、耳機時可透過顏色來分辨並安裝。
而 ZENITH EXTREME 同樣採用一體式 I/O 背板,不僅更好看之外,在安裝電腦時也不會忘了裝上 I/O 背板,更能夠有效增強後方 I/O 結構,並讓線材的接頭能與連接埠更緊密接觸,增強 ES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保護性。
此外,打開 I/O 外殼後,會發現內部有著散熱片與風扇,這組散熱片是從 VRM (Voltage Regulator Module) 延伸過來,可用來替 VRM (Voltage Regulator Module) 進行散熱之用。
↑ 主機板後 I/O,提供多達 8 組 USB 3.0,更有 2 組 USB 3.1 TypeC/A 插頭。
↑ 電源通電,未開機的狀態下,音源孔的燈光就會亮起,讓玩家連接耳機、喇叭時更方便。
↑ 設有Reset BIOS 及 Clear CMOS 按鍵,方便玩家快速重設BIOS;金色的天線接頭是供802.11AC Wi-Fi使用,而銀色的則供802.11AD Wi-Fi使用
↑ VRM (Voltage Regulator Module) 散熱片延伸至 I/O 區域,並配置風扇散熱。
ROG ZENITH EXTREME 主機板用料
緊接著便來細看主機板上的 CPU、RAM VRM 與板載晶片等用料。
↑ 退去外殼與散熱片,ROG ZENITH EXTREME 主機板真身。
↑ 記憶體側 2 相數位供電,Digi+ ASP 1103。
↑ 另一側記憶體 2 相數位供電,Digi+ ASP 1103。
↑ CPU 側 Digi+ EPU ASP14051 數位供電。
↑ CPU 採數位 8 相供電設計,IR 3555M 控制晶片、10K Black Metallic 電容、MicroFine Alloy Chokes 電感。
↑ 後方 I/O 晶片,左起 ASMEDIA ASM3142 USB 3.1 晶片;右 Intel I211-AT 網路晶片,並有著 LANGuard 保護,LANGuard 整合信號耦合技術、表面貼合電容、電湧保護、靜電保護等功能。
↑ ROG 晶片,可能是 Keybot II 鍵盤巨集晶片。
↑ 音效晶片,ROG SupremeFX S1220 8ch Codec 搭配 ES9018Q2C DAC,以及 Nichicon Premium 音效電容。
↑ TPU 晶片,可協同 EPU 與時脈產生器,提升 CPU 超頻能力。
↑ I/O 外殼、背板、PCH 散熱片都備有 AURA 燈光電路版;而 VRM 散熱器,則透過熱導管連接並帶有風扇進行散熱。
ROG ZENITH EXTREME 主機板配件
配件方面則是相當齊全,有著基本的 SATA 線、熱敏電阻、SLI 橋接器、Fan Hub 等,以及 ROG 專屬的大張貼紙。
DIMM.2 安裝方式就像記憶體一樣,只不過它是使用記憶體插槽,但提供的是 2 組 M.2 插槽,支持 PCIe x4 通道;DIMM.2 亦可安裝熱敏電阻來監控 SSD 溫度,且有著資料傳遞的指示燈。
↑ DIMM.2 可擴充 2 組 M.2 PCIe x4 或 SATA 介面 SSD。
ROG 顯卡支撐架,可鎖在機殼 PCIe 的螺絲上,可支撐 15kg 的重量,安裝也相當容易,架子上方附有橡膠墊可支撐顯示卡。
↑ ROG 顯卡支撐架。
無線天線,新款的造型相當好看,像是戰鬥機的機翼一般。安裝時須注意,黑色的天線是 1T1R 的 802.11ad 使用的天線,另一組是 2T2R 的 802.11ac 使用的天線。
燈條延長線方面,則有提供 3 針數位燈條與一般 4 針 RGB 燈條的延長線,讓玩家在組裝電腦時,可將風扇、機殼等 RGB 針腳連接至主機板,並透過 AURA Sync 同步燈光效果。
ROG AREION 10G 網卡,採用 Aquantia AQtion AQC107 10Gb Ethernet 控制器,讓玩家可直接生極致 10GbE 內網。
ROG ZENITH EXTREME BIOS 設定
BIOS 預設啟動至 Extreme Tweaker,玩家可透過 Ai 超頻調整 CPU、RAM 時脈與電壓,而進階的 BIOS 頁面中,則有各項板載裝置設定;AMD 平台可透過 D.O.C.P. 來啟動記憶體 X.M.P. 支援,此外更可自行調整 CPU Core Ratio;此外,玩家更可手動調整 Ryzen Threadripper 的 Memory Access Mode 的設定:Local 或 Distributed 模式。
↑ BIOS 摘要首頁,可設定語言以及檢視 BIOS 版本資訊。
↑ Extreme Tweaker 可調整 Ai 超頻模式,針對 CPU、RAM 時脈、電壓進行超頻。
ROG 附加軟體 軟硬兼施
ROG 除了硬體強悍之外,更提供玩家各式軟體應用,軟硬兼施提供玩家最好的電競體驗,諸多軟體中像是 AI Suite:可用來管理主機板 TPU、EPU、Fan Xpert…等管理工具,並監控水冷、風扇等資訊;GameFirst IV:網路優化軟體,可自動依據應用類型來排序優先權,並利用 LAN + Wi-Fi 來保證遊戲連線品質;Sonic Studio 與 Sonic Radar 則是用來控制主機板音效,以及將遊戲音效對應至方為雷達上的超強硬用;除此之外,更提供 RAMCache、CloneDrive 等免費軟體,讓玩家可透過記憶體加速磁碟,或透過電腦來複製磁碟。
AURA Sync
如今ASUS旗下具備 AURA RGB 燈效的產品已相當多,像是 ROG Claymore 機械式鍵盤、ROG Spatha、Gladius II、Pugio 等電競滑鼠,以及 STRIX 顯示卡與 ROG、STRIX 主機板等產品;倘若各個產品都獨自亮燈,那充其量就是台電子花車而已,因此ASUS將其整合,讓主機板統一燈號,達到各個裝置同步燈光效果。
主機板提供了 AURA Sync 軟體,除了可用來控制主機板各部位燈光之外,也能統領顯示卡、鍵盤、滑鼠等周邊,達到燈效同步,昇華燈光裝飾作用,甚至連 RAM 記憶體的燈光都可一同控制。
AURA Sync 設定上,用戶可在諸多燈效磨中切換,並設定哪些裝置要同步燈效,而在效果設定中則會有色彩圈,讓玩家可自行調整燈光顏色,設定好之後按下 Apply 即可,若使用預設則是使用色彩循環模式。
↑ AURA Sync 軟體可控制主機板燈光,更可同步各式各樣具備 AURA 燈效的裝置,達到統一燈光的效果。
LIVEDASH
ROG ZENITH EXTREME 導入 OLED 顯示器,在開機時 OLED 會顯示開機狀態與除錯燈號,而當開機後則可透過 LIVEDASH,來設定 OLED 顯示器的顯示資訊,例如 CPU 頻率、溫度、風扇資訊等等,除硬體監控之外亦可自行設定 Gif 圖檔,讓 OLED 顯示器秀出不同的圖案。
↑ 透過 OLED 顯示資訊,讓玩家更容易了解電腦目前的狀態。
AI Suite 3
AI Suite 集成 TPU、EPU、DIGI+ 電源控制,以及風扇控制 Fan Xpert 4,讓玩家可以透過這套軟體來控制、微調電腦設定;並有著 5-Way 優化功能,可自動將電腦調節為性能模式提升效能。
GameFirst IV
為了提升玩家進行遊戲時的網路順暢到,ASUS採用自主研發的 GameFirst IV 網路優化軟體。GameFirst IV 基本上無須任何操作,預設採智慧模式運作,會依據應用優先權來調整封包,以達到順暢網路遊戲體驗,而在新版本中更可結合 Wi-Fi,瀏覽器、Line 等應用設定為使用 Wi-Fi 頻寬,而遊戲或者影片串流,則可繼續使用有線網路來連線。
↑ GameFirst IV 會依據內建的優先權,來優化網路封包,讓遊戲順暢運行降低延遲;並可結合雙網路,分配應用程式使用的網路通道。
Sonic Studio III & Sonic Radar III
新一代的 Sonic Studio III 軟體,除了可透過 Sonic Studio Effects 強化音效之外,更強的是能夠依據不同應用,來指定音效輸出的路徑,例如:用電腦觀看電影時,可以直接透過 HDMI 輸出影音訊號給擴大機,而擴大機再分別將音訊出給音響、影像輸出給電視使用;而當在遊戲時,也可以自動將遊戲音訊,輸出給電競耳機,讓玩家無須手動切換,一切音效管理通通交給 Sonic Studio III 即可。
↑ Sonic Studio 基本設置,可開啟 Sonic Studio Effects 強化音效。
使用上,Sonic Studio III 會自動偵測應用程式,接著在高級設定當中,將 DEVICE ROUTING 給開啟之後,就能依據不同應用來選擇輸出的音訊裝置;且可以依據不同應用來設定音效與等化器,並可將設定儲存起來進行備份。
↑ 高級設置中,可依據應用程式來調整音效路由,讓不同應用輸出至不同的音效裝置。
Sonic Radar III 則是分析遊戲音訊,並透過雷達顯示,將聲音的方位給「指示」出來,對於需要聽音辨位的遊戲,這功能對於初學者可以說是相當強大,新版本的 Sonic Radar III 提供了雷達、3D 指針與信號顯示器,讓玩家可以看見聲音方位;Sonic Radar III 在《鬥陣特攻》遊戲當中也相當有效,不論敵友只要聲音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顯示在雷達上,而在軟體的編輯頁面當中,也能設定圖像的透明度與位置,喜愛射擊遊戲的玩家,但又是聽力苦手的玩家,可以試著用這套軟體來試試。
↑ Sonic Radar III 遊戲測試影片。
↑ Sonic Radar III 效果預覽,玩家可先播放音樂,試試效果;編輯頁面中,則可調整雷達、3D 指針與信號的顏色、位置等屬性。
↑ 設定頁面中,會自動掃描啟動的遊戲,若支援的遊戲則會列在此清單中。
↑ 預設開啟 Sonic Radar III 與支援的遊戲後,啟動遊戲就會看到雷達指示,若各位想手動開關,則有熱鍵可以設定與使用。
CloneDrive
可以讓玩家複製或對拷 HDD 和 SSD,若各位發現硬碟最近出現噪音、不穩定,或透過軟體檢查時發現問題時,就能透過 CloneDrive 對硬碟進行 1:1 複製;或當各位想將系統升級成更大容量的 SSD 時,完全不需要重新安裝系統,即可透過 CloneDrive 來進行複製,除複製之外也能將硬碟的資料,轉存成映象檔來保存。
↑ CloneDrive 使用時,只要選擇好來源磁碟,以及目的磁碟之後,就能開始對拷,操作相當簡便。
RAMCache II
此軟體,可以對電腦中的主要磁碟,進行記憶體快取,換句話說就是將一小部分的記憶體,當作磁碟的前級緩衝區,如此一來就能加速磁碟的讀/寫速度;而操作上,只需選擇預加速的硬碟,以及設定快取記憶體容量,容量多寡與各位系統記憶體有關,設定個 1GB 就已相當夠用。
↑ RAMCache II,指定硬碟後選擇容量即可,操作相當簡單。
RAMDisk
則可將系統記憶體分配出一小區塊做為磁碟來使用,可用來提升程式快取檔案的速度,但也需注意虛擬的 RAMDisk 關機後資料會消失,因此該軟體會自動回存 RAMDisk 的資料至系統碟當中,使得關機速度會變慢,但可讓玩家有著超高速的儲存池可使用。
Keybot II
縱使玩家使用一般無巨集的機械式 / 薄膜鍵盤,只要將鍵盤 USB 連接在主機板後方 Keybot USB 埠之後,即可透過此軟體來自定義鍵盤 F1-F10 的按鍵功能,指派巨集、字串、功能或捷徑等按鍵,這也是 ROG 提供給玩家的超值附加功能。
↑ Keybot II 可讓一般鍵盤,成為支援按鍵自定義的巨集鍵盤。
ROG ZENITH EXTREME 主機板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方面,則使用常見的幾套軟體來測試效能。處理器使用 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設定上採用主機板預設自動超頻設定,以下分數提供給各位參考。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主機板:ASUS ROG ZENITH EXTREME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GB DDR4 8GB*4-3200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1080 Ti FE
系統碟:Samsung SSD 960 PRO NVMe M.2 500GB
電源供應器:Antec TruePower 12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CPU-Z 檢視 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完整資訊,處理器代號 Threadripper,為 14nm 製程的 16 核心 32 線程處理器;主機板使用 ASUS ROG ZENITH EXTREME,X399 晶片組;記憶體為 4 DIMM 四通道 3200MHz;接著透過,CPU-Z Bench 進行測試,1950X 單線程 453.7 分、多線程 8745.8 分。
使用 CPUmark 99 測試,1950X 獲得了 614 分;接著再使用 wPrime 測試處理器的多線程運算能力,預設 4 Thread 進行測試 32M 花了 10.02 秒計算、1024M 則要 310.7 秒,接著將多線程改為 32 Thread 再測試一遍,32M 只需 4.9 秒計算、1024M 則要 55.8 秒就完成。
而 CINEBENCH R15 測試,單 CPU 獲得 155 cb,多核心運算 2964 cb,多核心運算能力比起單核強了 19.12x。
↑ wPrime 測試,32 Thread 32M – 4.9s、1024M – 55.8s,4 Thread 32M – 10.0s、1024M – 310.7s。
↑ CINEBENCH R15 測試,CPU Single Core 155 cb,CPU 2964 cb。
Corona Benchmark 則是相當容易操作的測試工具,主要是透過 CPU 運算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1950X 花費 82 秒完成渲染。
V-Ray Benchmark 可分別測試電腦的 CPU 與 GPU,對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速度,評分為計時以秒為單位,1950X 花費 46 秒完成渲染。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四通道記憶體,運行在 DDR4-3200 MHz 時脈,記憶體讀取 75,155 MB/s、寫入 87,693 MB/s、複製 77,267 MB/s、延遲 93.0ns。
壓縮測試,先使用 WinRAR 進行測試速度為 13,243 KB/s,而 7Zip 測試則有著 71029 MIPS 的表現。
CPU 影音轉檔方面,使用 X264 FHD Benchmark 進行測試,1950X 有著每秒 60.1 fps 的處理能力;而 X265 FHD Benchmark 則有 37.9 fps 的表現。
儲存測試,則針對 Samsung SSD 960 PRO NVMe M.2 500GB 進行測試,以 SSD 960 PRO 作為系統碟,並使用 CrystalDiskMark 測試,循序讀取 3,446 MB/s、寫入 2,001 MB/s,4K 讀取 446.6 MB/s、4K 寫入 392.9 MB/s;而 Anvils 測試,4K QD16 隨機讀寫分別是 146K、312K IOPS。
↑ SSD 960 PRO CrystalDiskMark。
另外,針對連接在 PCIe 插槽的 Intel SSD 750 進行測試,CrystalDiskMark 循序讀取 2,322 MB/s、寫入 993 MB/s,4K 讀取 484.4 MB/s、4K 寫入 410.4 MB/s;而 Anvils 測試,4K QD16 隨機讀寫分別是 139K、226K IOPS。
PCMark 10 測試,於 Extended 完整測試中獲得 7,565 分,其中 Essentials 基本電腦測試中獲得 7,664 分,整體電腦在程式啟動、視訊會議、網頁瀏覽等基本操作上相當順暢;而在 Productivity 生產力測試中,則獲得 6,826 分,於試算表、文書輸入等操作表現上也相當順暢;至於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內容創作上則獲得 9,010 分;而 Gaming 遊戲上則獲得 18,775 分。
繪圖效能測試,搭配 NVIDIA GTX 1080 Ti FE 顯示卡進行測試,而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中,物理 Physics 分數有著 26,772 分,效能約為 84.99 fps,而在不同解析度下的 Fire Strike Extreme 與 Ultra 測試中分數相當。
↑ 3DMark Fire Strike Physics 26,772分、84.99 fps。
↑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Physics 26,817分、85.13 fps。
↑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Physics 26,910分、85.43 fps。
針對虛擬實境 VR 則使用 VRMark 進行測試。VRMark 基本標準測試的 Orange Room,獲得了 7,443 分的成績,平均 frame rate 達 162.26 fps;而更嚴苛的高階測試 Blue Room,獲得了 3,035 分,平均 frame rate 達 66.17 fps。
而 Unigine 遊戲引擎的 Heaven 測試於 Extreme 設定下獲得平均 159.0 fps、Valley 平均 108.5 fps,而最新的 Superposition 1080p Extreme 測試則是平均 39.78 fps。
↑ Superposition 1080p Extreme 39.78 fps。
超頻方面,定頻 4 GHz 下有著明顯的性能提升,只不過想上 4.1GHz+ 似乎不是那麼容易,也可能是目前散熱器無法壓住溫度的關係所致。
ROG AREION 10G 與 802.11ad 60GHz Wi-Fi 測試
測試使用兩台 10GbE 電腦連接至 QNAP QSW-1208-8C 交換器,透過 iPerf3 –c server ip –w 100M –t 120 –i 10 進行測試,兩台電腦 10GbE 戶傳速度平均約在 6.83 Gbps;接著換成對 NAS 存取檔案測試,測得循序讀取 1162 MB/s、寫入 1184 MB/s 之速度,讓玩家可升級內網至 10GbE 的網速。
至於 802.11ad Wi-Fi 測試,則是採用 NETGEAR R9000 做為無線路由器,而主機板則使用 60GHz Wi-Fi 與路由器連接,透過 iPerf3 –c server ip –w 100M –t 120 –i 10 進行測試,而 Server 端則是使用 10GbE LAN 與 R9000 連接。
測試結果,單 1T1R 60GHz 的 802.11ad Wi-Fi,連結速度可達 4.6Gbps,而實際傳輸可達 2.27 Gbps 速度,比起 1Gbps LAN 還要快上許多。
總結
ROG ZENITH EXTREME 集結了ASUS主機板的各項心血,有著一體式 I/O 背板,以及 DIMM.2 的新設計,更加入 802.11ad 60GHz Wi-Fi 與 10GbE LAN 的連線能力,可謂目前功能最多、網路技術最齊全的一張主機板。
性能方面也能滿足 Ryzen Threadripper 的需求,給到雙 8-pin CPU 供電,讓超頻玩家可挑戰 Threadripper 的極限;擴充方面 4-Way SLI / CrossFireX、3 組 M.2 NVMe SSD,亦可滿足多卡專業繪圖,或需要高速儲存的用戶,只可惜目前 AMD 還尚未支援 NVMe SSD RAID 功能。
X399 主機板目前最強的就這塊 ROG ZENITH EXTR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