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水冷版更得
不同品牌但同一樣的 GeForce GTX 1080 Ti 理論上效能分別不大,所以不少顯示卡廠商都會推出超頻版提升時脈及運算能力,另一個會影響實際使用效能水平的,就是顯示卡溫度,所以廠商亦會設計不同散熱器,例如外型誇張的三風扇版本等,目的都是想將 GPU 核心溫度降低,保持 GPU 以最高時脈運作。
不少 DIY 玩家們都會選擇用水冷散熱去提高散熱率,市場上有部份顯示卡特別以一體式水冷設置,配備 120mm 單排散熱,效果比一般風冷提升更多,再進階的玩家更會選擇「自組水」,自己用軟管 / 硬管組裝一個水冷迴路,因為自組水的流速比一體水更強,所以溫度可以再降至更低。
ZOTAC 就推出 GeForce GTX 1080 Ti ArcticStorm 水冷版顯示卡,令一班「自組水」玩家可以用更簡單方法實現高效能 PC 平台。GeForce GTX 1080 Ti ArcticStorm 因為使用水冷,所以能設計得更薄,使用單 Slot 全覆蓋設計,Waterblock 部份使用透明塑膠,裡面再有 RGB LED 作裝飾,除了一般的預設變色選擇之外亦可以隨 GPU 負載而變色。
設有合共 4 個出入水孔,左邊兩個一組,右邊兩個一組,ZOTAC 沒有刻意標示出入水方向,相信對實際使用影響不大。4 個出入水孔使用標淮 G1/4 規格喉管螺牙,並預先裝有 2 個 10mm 即俗稱 3 分喉的軟管連接頭,玩家們可以按照自己需要使用,想玩硬喉的玩家就可以拆走再配換相對應的接頭。
GeForce GTX 1080 Ti ArcticStorm 水冷版顯示卡提供 3 個 DisplayPort 及 1 個 HDMI 輸出,更比 NVIDIA 公版額外有多一個 DVI-D 接頭。HDMI 更是 2.0b 規格,即支援 4K 60FPS 以及 HDR 高動態範圍成像技術。
拆開 GeForce GTX 1080 Ti ArcticStorm 上面的 Waterblock,會見到 Waterblock 除了覆蓋 GPU 核心之外,亦有為記憶體及供電模組等提供散熱,中間厚度差距所產生的縫隙就利用一片片的導熱貼去填補。
出廠時 ZOTAC 亦有為 GeForce GTX 1080 Ti ArcticStorm 稍微提高 GPU 時脈,由預設 1480MHz 的 Base Clock 提高至 1506MHz,Boost 亦都由 1582MHz 提升至 1602MHz。而記憶體部份同樣保持 11GB GDDR5X 以及 11Gbps 時脈。
供電方面使用 16+2 相設計,以應付這張強大的怪獸,ZOTAC 官方針對此卡的用電參考為最低250W,最高則是 360W。由於這是預設超頻的版本,因此比公板的 耗電量高出不小,使用 2 組 8Pin 供電連接,建議單卡的玩家們配備 650W 電源器或以上以發揮最佳及穩定表現。
砌機改喉注水
溫度是今次 ZOTAC GeForce GTX 1080 Ti ArcticStorm 最令人期待的地方,XF 今次特別打造一台高規格水冷電腦,利用最真實最貼近水冷玩家的角度測試顯示卡。同場上陣的還有 INTEL Core i7-8700K,擁有 6 核 12 線程的高階處理器,配合 ZOTAC GeForce GTX 1080 Ti ArcticStorm 打造效能平台就最適合不過。
另外全套高規格水冷電腦會使用 360mm + 240mm 冷排,以單循環方式相間地串接,另外水泵亦會使用 Barrow SPB17-S,擁有高達每小時 960L 流速,相比日常一體式水冷的 200-300L 流速差距甚大,換句話說就能夠更快將處理器及顯示卡的熱力帶走至散熱冷排。
組裝好水冷電腦,注滿水並運行大約 12 小時確保裡面的氣泡都順利沖走之後,就開始進行不同的測試,在一個室溫大約 24℃ 辦公室環境以及將水冷泵調速器扭動至大約 70% 位置,待機時核心溫度大約 23℃,顯示卡溫度與室溫接近對等。
再利用 FurMark 進行燒機,溫度緩慢地上升,在大約 10 分鐘後核心溫度升至 36℃ 左右,到大約燒機 15 分鐘後溫度保持在 38℃ 水平,與風冷版的 GeForce GTX 1080 Ti 差距非常大。就算是之前測試的 GeForce GTX 1080 Ti 一體式水冷版溫度亦有 45℃ 至 50℃,所以在高流速以及全覆蓋散熱器底下,對溫度有非常大幫助。
總結:DIY 玩家們有新玩具
對一班有接觸或者會自己 DIY 水冷的玩家們,直接買入 ZOTAC GeForce GTX 1080 Ti ArcticStorm 可省卻另外改裝 Waterblock 等麻煩工序,而且全覆蓋能夠同時為供電等散熱,玩家們只要按照自己水冷平台的規格例如軟硬管及喉徑,替換合適轉接頭,駁好水喉就完成,簡單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