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顯示卡歷史中,AMD 帶來過不少經典產品但亦有一些 GPU 令人印象深刻。最近,有外媒整理了幾款認為是 AMD (ATi) 最令人失望的幾款顯示卡,不合道大家會認同嗎 ?
Radeon 8500
於 2001 年發表,當時被視為 NVIDIA GeForce 3 的勁敵,價錢則以 299 美元發售,比對手的 GeForce 3 Ti 500 便宜 50 美元。然而剛發佈不久,250 頻率版本推出時的驅動舊毛病仍未解決,被當時用家留下了效能十分一般的印象。
據外媒說明指 Radeon 8500 於某些遊戲中的實際效能甚至只有 GeForce 3 Ti 500 的一半,即使 3DMark 2001 的成績相當不錯。但驅動太多問題、優化不足,綜合下來只能與 GeForce 3 Ti 200 平手,而後者還不到 200 美元。
Radeon R9 390X
於 2006 年期間 AMD 與 ATi 合併後所推出的顯示卡表現皆不錯,雖然 HD 3000/6000 仍是可被批評一下。而 2013 年的 R9 290X 更對 GTX 780 作出了一次漂亮反擊。
不過後來 AMD 因被自家代工廠 GlobalFoundries 的 28nm 製程良率問題拖累,之後就不斷做出馬甲產品戰略,以致 R9 300 系列顯示卡只是扮演著「舊酒新瓶」的角色。
測試顯示,R9 390X 於 1080P 遊戲中僅能勉強追上 GTX 980,但 NVIDIA 還有更高的 GTX 980 Ti。同時 R9 390X 存在功耗奇高的問題,將近 GTX 980 的兩倍,還比 R9 290X 高出 100W。
Radeon R9 Fury X
於 2015 年推出,其 Fiji 核心採用第三代 GCN 架構開發,還搭載了 4GB HBM 記憶體,公版卡更預載水冷散熱系統。不過同樣在 649 美元水平的價位,GTX 980 Ti 與 Fury X 遊戲表現相差無幾,當時 NVIDIA 更有 TITAN X 的卡王在手,即使貴了 350 美元,但仍有不少玩家願意埋單。
而 Fury X 另一問題就是超頻表現太差,或許因核心製程及沒有吃盡 HBM 記憶體,超頻效能非常差,想要摸到 10% 也異常困難。反觀 GTX 980 Ti,可以輕鬆超頻 20%,進一步釋放效能潛力。
Radeon RX 590
在 RX Vega 剛剛取得一點成績之時,AMD 即又開始玩起中階馬甲卡。雖 RTX 20 系列亦有嫌疑,但 Ray Tracing 被 NVIDIA 包裝成獨特的新賣點。
而 RX 590 存在的理由也只為填補 RX 580 與 Vega 56 中較大的效能差距,但 RX 590 可說是 RX 580 的超頻版,而 RX 580 本質就是 RX 480 的超頻版,導致 RX 590 功耗達到了 225W,較 RX 480 高出 75W,甚至較 Vega 56 亦高。
Radeon VII
面對 RTX 2080 以一敵全家的情況,AMD 倉促推出了有著全球首款 7nm 製程遊戲顯示卡的 Radeon VII,但其本質就是 Data Center 產品 Radeon Instinct MI50 的「閹割」版。
在絕對效能來看,Radeon VII 與 RTX 2080 的確可以一戰,但優勢也很微幅,甚至於部分遊戲中對 GTX 1080 Ti 也有點力不從心。
Radeon VII 另一問題是產能及成本,當時生產 7nm GPU 與配置 16GB HBM2 記憶體,讓 AMD 於中前期幾乎是賠本賣。而好不容易成本降下來了,RX 5000 系列亦推出了,RX 5700 XT 可以達到 Radeon VII 九成效能,價格卻僅只有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