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F 開箱] 纖薄版 RTX 4090 三槽設計‧9 導熱管‧核心超頻 INNO3D GeForce RTX 4090 X3 OC

- 辛尼 - 2022-10-12 - visibility 7510 Views
目錄

序言

NVIDIA 新一代旗艦顯示卡 GeForce RTX 4090 終於正式解禁,雖然在早前發布會上同時公布了兩款不同記憶體容量的 GeForce RTX 4080,但率先推出則是今次介紹最旗艦的 GeForce RTX 4090。今次推出的 GeForce RTX 4090 在效能上較上代有不少的提升,不過可以留意到 Founder Edition 的體積相當巨大,而且對供電的要求亦變得更高。INNO3D 這張 GeForce RTX 4090 X3 OC 版本,最大特點就是體積相對較細小,加上供電方面只需 3 組 PCIe 8-pin。

 

體積縮減方便升級

大家或者都留意到,今次 GeForce RTX 4090 的 Founder Edition 體積都相當之大,而其他各大廠商推出的版本都會佔用到 3.5 槽的空間,對於使用較細小的機箱,或者加上其他擴充卡要安裝的話,佔用 3.5 槽或多或少會影響到整體的散熱效果。INNO3D 這款 GeForce RTX 4090 X3 OC 就把顯示卡的厚度控制在 3 槽,主要就是盡量把散熱器的外殼設計成平面,沒有加入太多花巧的凹凸設計,亦沒有加入像 iChill 系列的 RGB 燈光,整張顯示卡就只有頂部 LOGO 部份加上燈光效果,適合喜歡低調的玩家。當然,為了確保散熱器的效能足以應付 RTX 4090 的需要,因此體熱器就略為增加其厚度,確保有足夠熱面積以進行散熱。

INNO3D 這款 RTX 4090 只採用 3 槽設計,適合空間或者不多的機箱

沒有大量的 RGB 元素,只保留顯示卡上方 INNO3D 的白燈作點綴

 

三扇風九導熱管

INNO3D GeForce RTX 4090 X3 OC 繼續使用三風扇設計,今次更配搭了三組 98mm 風扇,其中左左兩組使用逆時針的轉動,至於中間的風扇則使用順時針轉動,這種設計的優點在於可減少擾流的問題,能夠讓更多的冷氣直接吹向散熱器本體,以提升整體的散熱效果。另外,GeForce RTX 4090 相對更大更重之下,對 PCB 都會帶來一定的負擔,這張顯示卡背面就同樣加上金屬背板,提升整體的承托力之餘,亦保留尾部的開孔設計,讓住於尾部風扇所產生的空氣可直接穿過,減少熱力囤積在顯示卡內部。散熱器內部,與 GPU 核心接觸部份,則用上更大的 Vapor Chamber,其導熱性能較傳統的銅底增加 2 倍,再加上 9 條導熱管更有效把核心熱力帶走,把熱力平均帶到整個散熱器之上。

保留三組 98mm 風扇設計

可以看到 PCB 佔全張顯示卡大約 50% 的長度

與 GPU 核心接觸面採用熱導板

配合 9 條導熱管以加強導熱能力

顯示卡背板預留相當大的散熱位置,減少熱力囤積問題

 

獨有 3 組 PCIe 8-pin 供電

由於 GeForce RTX 4090 的效能有相當明顯的提升,因此官方標示的功耗已經達到 450W 的水平,而隨 Founder Edition 所配搭的轉接線,亦要用上 4 組 PCIe 8-pin。至於 INNO3D GeForce RTX 4090 X3 OC 所配搭的轉接線,則只需 3 組 PCIe 8-pin,雖然設計上與公版有所分別,但經過整體測試上,則沒有對效能上帶來影響,亦間接使機箱內部的「走線」更簡潔,始終現時 PCIe 5.0 火牛的選擇亦相對較少。至於時脈設定上,這張 GeForce RTX 4090 X3 OC 的核心基本時脈保留官方的 2.23GHz,至於 Boost 時脈則略為由公版的 2.53GHz 增加至 2.55GHz,記憶體部份則同樣是標準的 21Gbps。

較特別是 INNO3D 這張 RTX 4090 附送的轉接線只需連接 3 組 PCIe 8-Pin

 

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方面,會以 INNO3D GeForce RTX 4090 X3 OC 與 GeForce RTX 3090 和 GeForce RTX 3090 Ti 作比較。測試項目上,則會以 3DMark、3DMark Feature Test、V-Ray Benchmark、Blender Benchmark、Geekbench、PugetBench for Premiere Pro 與及 3 款遊戲,分別針對 3D 效能、渲染、影片轉換及遊戲測試。

核心 Boost 時脈略為提升至 2550MHz

3DMark

3DMark(Feature Test)

Blender Benchmark

V-Ray Benchmark

Greekbench 5

短評:INNO3D GeForce RTX 4090 X3 OC 的效能完全壓到上代的 RTX 3090 Ti 和 RTX 3090,當中的升幅可達 50% 以上。至於針對顯示卡其他功能的 3DMark Feature Test,Raytracing 的測試更有超過一倍的增長,針對 DLSS 的測試,同樣是 DLSS 2 之下,RTX 4090 的效能都比 RTX 3090 Ti 和 3090 高出不少。其他同類型的測試上都可以看到,Blender Benchmark 在部份測試的效能提升同樣超過一倍,而 V-Ray Benchmark 在針對 Ray Tracing 的效能升幅更高。

PugetBench for Premiere Pro

短評:影片編輯 PugetBench for Premiere Pro 測試,RTX 4090 憑著擁有更多的 CUDA 數量,與及更高時脈和架構技術,在 GPU 部份的測試同樣領先上代 RTX 3090 Ti 約 15%。

CS:GO

Marvel’s Spider-Man Remastered

Cyberpunk 2077

短評:INNO3D GeForce RTX 4090 X3 OC 在 CS:GO 下的效能就並未有太明顯的差別,同樣有超過 400FPS 的效能水平。至於在 Marvel’s Spider-Man Remastered 的效能,在 4K 最高畫質下可以達到接近 160FPS,開啟 Ray Tracing 後仍超過 120FPS。Cyberpunk 2077 在 4K Ultra 畫質下,INNO3D GeForce RTX 4090 X3 OC 都有 84FPS,開啟 Ray Tracing Ultra 後效能下降至 45FPS 左右,只要配合 DLSS 3 Ultra Performance,其效能就即時提升至 180FPS。

 

溫度及功耗測試

INNO3D GeForce RTX 4090 X3 OC 採用主流的三風扇散熱器,雖然顯示卡用上三槽設計,但相信整體上都不會對散熱帶來太大的差別。經測試,在自動轉速下,核心溫度為 62 度左右,與其他 RTX 4090 在溫度上相差不遠。至於把風扇轉速調整至 100% 後,核心溫度則可控制在 47 度左右,散熱效果理想。功耗方面,在全負載下大約是 450W 左右,與官方標準相同。

自動轉速下核心全負載時溫度約 62 度

調校至全速後核心溫度可控制在 47 度左右

整體最高功耗維持在 450W 左右

 

總結

面對 RTX 4090 的效能,相信不少玩家都會考慮升級,但對於機箱未必有足夠空間安裝 3.5 槽的話,INNO3D GeForce RTX 4090 X3 OC 就是不錯的選擇,加上它的轉接線改用 3 組 PCIe 8-pin,對於部份未打算升級火牛的用家,就毋需擔心因為要 4 組 PCIe 8-pin 而被迫升級火牛,在測試上亦未因此而對效能帶來損失。另外,INNO3D 這張 GeForce RTX 4090 亦因為不是 iChill 系列,在更簡單的設計之下只需 HKD$14,000 就有交易,相信會比其他 RTX 4090 便宜。

建議售價:HKD$14,000

查詢:日聲電腦

電話:2728 2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