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香港的天氣開始轉趨炎熱,對於電腦用家就要開始考慮散熱問題,始終香港在夏天的溫度就可以高達 35 度,若果硬件的溫度過高,處理器就有可能因為高熱而導熱降頻,更嚴重的話更可能出現系統不穩定而經常重新啟動,更甚會讓硬件因過熱而損壞。雖然,現時不少人都已經改用水冷散熱,對自組水組裝沒有太多經驗,亦可以選擇一體式水冷。雖然水冷理論上確實有更多的優點,但仍然會有用家喜歡使用風冷散熱器,尤其是對於使用較細小機箱的用家,未必會有足夠空間安裝冷排。
塔散選擇要點
塔散雖然其散熱理論上與跟處理器附送的散熱器,在結構上都是把處理器的熱力帶到散熱器,再透過風扇把熱力帶走。至於影響風冷散熱器的散熱效果,主要就要留意散熱器底部與處理器接觸的位置,若果用上銅底的話就能加快熱力的傳導。另外,部份塔式散熱器亦會加入不同數量的導熱管,優點在於透過導熱管可進一步加快把散熱器底部的熱力,更快更平均傳導至散熱器的其它位置,從而提升整體的散熱效能。最後,決定散熱器是否有足夠的散熱能力,當中的風扇就是最主要因素,還要留意當中的風壓與及風流量,而部份塔散更會同時配搭雙風扇,以加強整體的散熱效能。
一體式水冷選擇要點
AIO 水冷另一個賣點就是組裝容易簡單,用家毋需自行設計水路、選擇合適水泵及入水的過程,大大減少因組裝不當而出現漏水的問題。AIO 水冷其實與塔式散熱器在選擇時,都可以按機箱的大小與及配搭的處理器而作出不同的選擇,例如使用高階處理器,為了應付更高熱量就可以選擇 360mm 甚至是 420mm 的型號,而對於入門級到中階處理器,一般來說若果不是要應付超頻的話,240mm 都已經足夠。當然,大家還留意機箱是否有對應的空間可以安裝不同大小的冷排。
塔散 vs 一體式水冷實測
相信不少人都會認為,就算是 AIO 水冷的散熱效果都會比塔式散熱器好,而市面上無論是 AIO 水冷或塔散式散熱器的選擇都非常之多。因此,在今次簡單比較之下,挑選擇了一款售價約 $300 的塔散式散熱器 ProArtist Basic 5s 作為塔散式散熱器的代表,這款散熱器特別之處在於它配備 2 個 120mm 風扇,並且風扇與散熱鰭是採用間隔式設計,即是兩組散熱鰭之間各有一個風扇。至於 AIO 水冷則選擇一款標準常見的 240mm 的 Phanteks Glacier One 240 T30,採用 Asetek 第 7 代泵浦,並配搭 38mm 厚度的散熱器。處理器方面,則分別使用 Intel 12 代的 Core i3-12100、Core i5-12600KF 和 Core i9-12900K,透過 AIDA64 內的 CPU 及 APU 進行煲機並記錄當中的溫度差異。為了模擬大家日常真實使用情況,因此今次的測試都會有機箱內進行,當中的風扇或水泵轉速均設定為 Standard。
入門級處理器:Intel Core i3-12100
中階處理器:Intel Core i5-12600KF
高階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
短評: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到,較大型的塔散在整體散果上都不會比 AIO 水冷差,當中主要取決於需要選擇擁有較大散熱器及雙風扇的型號,才能確保它的散熱效果。不過,無論是塔散或 240mm AIO,在基本風扇轉速下都未必能應付 Core i9-12900K 的散熱要求,兩者的溫度都會超過 100 度,雖然測試過程並未有降頻或重新開機等問題,若果真要使用就需要考慮把風扇轉速固定在較高的水平,缺點當然是噪音會較高。至於針對中高階以下的處理器,以今次測試用的塔散或 AIO 水冷都已經足以應付。
總結
經過今次的簡單測試,可以看到塔式散熱器的散熱效果不會比 AIO 水冷為差,但前題是散熱器的體積會相當大,未必所有機箱都會有足夠的空間,而主機板的 MOFSET 設計亦有機會阻礙到散熱器的安裝。至於 AIO 水冷相對上體積較細小,大部份的機箱都能輕易安裝,而且不少 AIO 目前都會加入各種的 RGB 燈效,更能滿足現時玩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