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F 開箱] MacBook 行 IGP 太慢? AKiTiO Node 外接 eGPU 提升性能

- 大辣椒 - 2020-02-12

Apple 電腦在多裝置之間進行交接,或在個別領域的軟體都有不同優點,所以不少媒體創作者都會使用 MacBook 或 Mac Mini 等裝置,除了能感受 macOS 系統的方便之外,其便攜性亦方便用家隨時進行工作處理。

受限於體積等問題,MacBook 的硬件規格未必追得上效能級產品如 iMac 或 Mac Pro,為解決這問題,今次一於找來 AKiTiO Node 外接顯示卡盒進行測試,看看外接顯示卡到底能否為電腦帶來明顯效能提升。

 開箱

AKiTiO 過往推出不少電腦週邊產品,例如 USB 3.1 外接盒、Thunderbolt DAS、DisplayPort 轉接器等,而今次要介紹的就是 AKiTiO Node 外接顯示卡盒。

AKiTiO Node 外殼使用全鋁黑化處理材質,外形設計簡單,除了機背的電源接頭之外,僅有一組 Thunderbolt 3 Type-C 接口,在前、後、側各有不同大小的通風孔作散熱。

打開外殼裡面可安裝 30cm 長度以下的雙槽顯示卡,使用了一組 400W 的 SFX 規格電源器,通過 PCI-E 插槽能提供 75W 電源,另外的 2 組 PCI-E 6+2Pins 電源接線也能為顯示卡作供電,對於現時大部份高階顯示卡來說沒太大問題。

Thunderbolt 3 介面最高提供 40Gbps 頻寬,但不同的裝置也有分開不同的 Thunderbolt 3 版本,當中 INTEL 就定義了 DP、SP、LP 三個規格,SP – Single Port 是單 1 個 PCIe Gen3 x4 連接,DP 就是 2 個 SP 建 2 個 PCIe Gen3 x4,而 LP 是 Low Power 只有 PCIe Gen3 x2。

換句話說,不同的電腦配上 AKiTiO Node,或者電腦連接多個 Thunderbolt 裝置,有機會出現不一樣的性能表現,但最頂峰也同樣是 PCIe Gen3 x4 頻寬速度,所以細心看 AKiTiO Node 的 Thunderbolt 轉接卡上游是使用了 x4 插槽,而 GPU 的 PCI-E 槽就用上 x16 作兼容大部份顯示卡。

AKiTiO Node 外接顯示卡盒最主要功能是提升電腦性能,特別是 Macbook 等行動電腦,彌補 GPU 顯示卡性能不足的問題。若果是使用其他具備 Thunderbolt 的行動電腦甚至桌面電腦,亦都一樣可以配合 AKiTiO Node 使用。

隨產品已附送 Thunderbolt 3 連接線

 效能實測

需要用到外接顯示卡的情況,絕大多數都是電腦只配備了內顯例如 INTEL 的 Iris Graphic 等,所以就找來一台 MacBook Pro 13 (Mid 2017),它配備了 INTEL Core i5 2.3GHz 雙核心以及 Intel Iris Plus Graphics 640 顯示卡。

macOS 系統能執行的 Benchmark 基準軟件較少,針對 GPU 部份的有 Heaven – UNIGINE Benchmarks 以及 Geekbench 5。在單純使用 iGPU 執行以 OpenGL 運算的 Heaven (1080P 8xAA) 時候就明顯知道顯示卡性能嚴重不足,只有 10FPS 以下畫面,完成測試後得出 6.4FPS 及 160 分數。

至於 Geekbench 5 則有分別提供 OpenCL 以及 Metal API 兩種模式,後者為 Apple 於 2014 年開始推出的新 API,以取代過往使用的 OpenGL 或 OpenCL,並且指出能在 Apple 裝置上獲得更高性能。 使用 iGPU 於 Geekbench 5 OpenCL 部份取得 6942 分數,而 Metal 則只有 2596,與「獲得更高性能」有點出入。

受限制於 macOS 的支援,所以現時大多數支援的都只有 AMD Radeon 系列顯示卡,例如 Radeon RX 590、RX Vega 64、或新推出的 RX 5700 XT 等。今次測試 AKiTiO Node 就裝上了 ASROCK Radeon RX 5700 XT Taichi X 8G OC+,擁有 3 風扇之餘亦有預設超頻,性能可望再進一步提高。

當 MacBook Pro 13 (Mid 2017) 接上 AKiTiO Node 後,稍等約 10 秒系統就顯示了有 eGPU 連接上,並成功辨認出 Radeon RX 5700 XT 顯示卡,之後就能再一次進行剛剛的測試。

MacBook 連接後隨即辨認到 RX 5700 XT 顯示卡

一開始成績慘不忍睹的 Heaven,在接上 eGPU 後效能大幅提升,平均有 50.7FPS 以及有 1277 分數,換算一下差距近 7 倍。至於 Geekbench 5 OpenCL 同樣有非常大提升,分數 39545 比原本的 6942 高出近 6 倍。

至於切換使用 Metal API 後,取得 42945 分數,比 OpenCL 分數高,證明 Metal API 比 OpenCL 性能更佳的說法是沒有錯的。

 比 2019 新機快?

也許有不少用家疑惑,AKiTiO Node 配 Radeon RX 5700 XT,接上 MacBook Pro 13 (Mid 2017) 確實有明顯性能分別,但到底與一台備有 Radeon 顯示卡的 MacBook 或其他新款型號產品比較,又會差距多少呢?

XF 再次找來最新型號的 MacBook Pro 16 (2019) ,配備了 INTEL Core i9 2.3GHz 八核心處理器,除了內建的 UHD Graphics 630 之外還有 AMD Radeon Pro 5500M 8GB 顯示卡。

同樣使用 Heaven 以及 Geekbench 5 作測試,Heaven 測試在使用 UHD Graphics 630 配 AMD Radeon Pro 5500M 8 GB 時成績有 38.8FPS 及 976 分數,成績數字低於 MacBook Pro 13 (Mid 2017)  配上 eGPU 大約 25%。

至於 Geekbench 5 部份,雖然 MacBook Pro 16 (2019) 的 OpenCL 部份優勝於 MacBook Pro 13 (Mid 2017),但在 Metal 部份就能完全追回來,相信是 macOS 在 Metal API 上的整合較完善。MacBook Pro 16 (2019) 雖然有較新的 Radeon Pro 5500M 8GB 顯示卡,但在個別情況下,仍不及數年前的入門 MacBook Pro 13 配合 Radeon RX 5700 XT 作為 eGPU 使用。

 後記

eGPU 是一個簡單快捷解決 MacBook 等裝置的 GPU 性能不足問題,如果有多台 MacBook 或者具備 Thunderbolt 的裝置,更可以輪流使用,稍後 XF 亦會再針對不同情境再作測試,比較當使用 AKiTiO Node 作為 eGPU 後對性能的幫助。順帶一提,新版本的 macOS 已有提供 eGPU 的額外支援,連接後切記要在系統選擇使用「偏好外部 GPU」,否則 macOS 未必能召喚到 eGPU 運作。

在 macOS 點選應用程式後按 Command + I 即會彈出設置